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自拍晒照 > 正文
    购物车
    0

    利川清江古河床探秘

    信息发布者:吴碧贵
    2019-05-12 11:27:35   转载

    自然演化造就神奇山川 ——利川清江古河床探秘

    在地球的北纬30°,地处大巴山与武陵山余脉交会处,一条河流发源于利川市境内,横贯利中盆地,经恩施、建始、巴东、长阳,在宜都注入长江,这就是我省境内长江的第二大支流清江,古名盐水,又名夷水。

    清江像一位雕塑大师,所经之处鬼斧神工留下一段段令人叹为观止的喀斯特地貌。近年来,恩施大峡谷和利川腾龙洞因旅游开发已声名远扬,恩施市和利川市分别把大峡谷、腾龙洞作为本市的旅游品牌倾力宣传。然而,在腾龙洞与大峡谷间的清江古河床(又称清江古河道)却养在深闺人未识,尽管此地是岩溶地貌雄、险、奇、幽、秀俱全的旅游精品,还兼有厚重的历史和人文积淀,但至今鲜为人知,仅为少数人称道。利川人把清江古河床当做腾龙洞的陪衬,甚至当做可有可无的闲置品,令人叹息!古河床的价值在哪里?不妨听听专家怎样说。

    1985年10月,建筑大师张良皋探访过清江古河床后,题诗赞曰:

    星辉玉阙,碧涌瑶池。

    云旗双展,天梯四垂。

    石穿七窍,泉奏八音。

    顿开金锁,化入苍溟。

    在亿万年的形成过程中,清江古河床对恩施地域地貌的形成起到过什么作用?清江缘何改道?清江古河床的地质构造和河谷形态是怎样的?其旅游价值几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前往清江古河床进行探访寻觅,试图在雪泥鸿爪间穿越时空,复活这段古河床的记忆。

    1中国之最的美的终结

    万物恒变,凭空而生或者静止不变的地理现象是从来不存在的。不管人们是否觉察,自然环境都在按照它本身的规律而变化,比如局部地区的新构造运动对地貌的改变和气候上的长期脉动等一直存在,尽管这些变化非常细微。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影响自然环境的能力与日俱增,大大加强了对大地面貌的改造。

    1986年3月,湖北水文地质大队工程师董炳维与地矿部石油地质综合大队工程师党仁珊、林等忠实地考察后,对清江古河床的形成一致评价:“方园几十公里,不少绝景只有到此才能欣赏,山、水、洞、林诸景为一体,具有雄、险、奇、幽、秀之特色。对于研究鄂西南和长江三峡地区新造特征和地貌发展史,探讨利中盆地形成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1987年9月,中科院地质研究所工程师陈诗才作为中国、比利时腾龙洞联合考察队中方队员,在历时30天实地考察后,写了《中国最大的旅游洞系——腾龙洞研究》一文,称清江古河床:“30多平方公里地域,分布着山、水、洞、林、水坝和村舍等景观,处于自然的和谐环境。全原状自然,除公路外,连电线都没有,这种大自然态的景观很受比方称赞。加之晴雨雾,早晚的天象变化,倍觉可爱,大有田原风光景象,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这种科学的和谐,同一合力,是造就这个中国之最的美的终结,使人想到大自然造化的钟秀神奇。”

    当代学者如此评价清江古河床,自然使人联想到《后汉书》中:“廩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阳有神女,谓廩君: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廩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营,旦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廩君思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朗。廩君于是君乎夷城。”这一神话传说与今天的清江古河床,乃至远古之清江古河道关系甚重。廩君是从这里乘土船抵达盐阳吗?夷城在哪里?清江为何古称盐水、夷水?只有清江古河床这一座地质博物馆,才能帮助我们揭开地壳的奥秘。它也是一把打开巴人(土家族)历史的钥匙。

    清江古河床起自利川城区跌入伏流落水洞(誉称“卧龙吞江”)口北岸的凉风洞口,经庙峡、鲇鱼洞口、长堰槽、响水洞口、大茅坡南麓、水井槽、燕子口、大天坑、毛家峡、张家峡、化仙坑、油菜埫、观彩峡、银河洞口、金童峰、白洞口、玉女峰、深潭、水晶洞口、小岩槽、高岩南麓,止于黑洞口,全长约为20公里,与《利川县志》所说的40华里相当。按古河床中心线两边各1.5公里,总面积约为60平方公里。最高点关庙垭口海拔1812米,最低点雪照河海拔832米。地跨利川市东城办事处的新桥村、长堰村、笔架山村、鮫鱼台村,凉雾乡的车罗村,团堡镇的分水村、茅田村、高岩村。行政上属3个乡镇(办),8个村委会,14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12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中约占50%(以上为2000年前数据)。

    2自然资源丰富独特

    清江古河床河谷呈西向东北方向发展,西高东低。地面南北两面高山峻岭,谷地顺山势延伸,海拔相对高差980米。土壤多为第四纪粘土和近代河流冲积物,以黄棕壤为主,以及小量石灰土,土层较厚,土质肥沃。古河床西部凉风洞口至大天坑洞口,为长堰槽村和笔架山村的耕地。古河床中部化仙坑及观彩峡一带,依山势开垦小片耕地。东部深潭至黑洞口、小岩槽一带,为分水村耕地(因退耕还林,耕地暂无统计数据)。粮食作物以玉米、荞麦、豆类、马铃薯、红苕为主,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魔芋、山药、向日葵、茶叶等,中药材有天麻、黄连、党参、贝母、半夏、独活、大黄、牛膝、鱼腥草、大力子、何首乌、五加皮等。

    谷地年平均气温12.8℃,1月平均气温1.8℃,7月最高日平均气温23.3℃,无霜期约为205至257天,年日照时数1298.9时,日照率为29%,年降水量1300mm左右。由于海拔差异和地势地貌原因,垂直分布的立体“小气候”较为明显,有“山顶飘雪花,谷底开桃花”的景象。

    古河床森林植被保存完好,部分地段仍保存半原始林海面貌,有“青山绿水,竹林人家,白崖黑洞,四季开花”之景色,可谓金山银山。森林覆盖率高达82%,林木以中亚热带和温带科属植物为主,以樟科、杉科、壳斗科、松科等构成植物群落。有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水杉、珙桐、秃杉3种,二级保护树种银杏、核桃、杜仲、钟萼木、连香树、香果树、光叶珙桐、巴东木莲、鹅掌楸、金钱松、水青树、峨眉含笑共12种。且有杂灌树丛、攀沿植物、观赏林木和部分经济林木。植物类型主要有祼子植物、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经济林木和观赏林木中,河床两侧陡坡和山原地带多漆树、杜仲、厚朴、板栗、核桃、樱桃、猕猴桃、花椒、酸梅、桃、李、梨、柿子、枇杷、拐枣等,成片的斑竹、水竹、刺竹、油竹与山林共生。观赏植物有水杉、银杏、大叶黄杨、鹅掌楸、小叶黄杨、珙桐、腊梅、茶花、桂花、杜鹃花、刺梨花等树木,花卉有牡丹、绣球、栀子花、芍药、金银花、阳雀花、野百合、野黄花、苕花、菊花、美人蕉、月季、牵牛花、一串红等。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森林植被,为野生动物创造了栖息、生活、繁衍的有利条件,清江古河床的野生动物曾有豹子、狐狸、野猪、野山羊、青麂、野兔、松鼠、飞虎、香獐、果子狸、穿山甲等哺乳动物,有锦鸡、翅鸡、画眉、喜鹊、乌鸦、斑鸠、杜鹃、老鹰、野鸭、点水雀、麻雀等鸟类,有乌梢蛇、菜花蛇、青竹标蛇、烂草蛇、壁虎、乌龟、团鱼等爬行动物,有鲤鱼、鲇鱼、草鱼、鲫鱼、白甲鱼、黄角丁等鱼类,还有娃娃鱼、青蛙、红点髭蟾、蟾蜍等两栖动物,此外洞穴中有透明鱼、透明虾、蝙蝠等。

    3一部直观的地质变化史

    清江古河床是清江在远古时期的主河道。这条明河其流向大致由长堰槽、燕子口、化仙坑、油菜淌、金童玉女峰、深潭,至小岩槽,这条古老的河道既是清江原始河道,也是早期的雪照河。由于地下水对石灰岩的溶蚀,与此同时在古河道南面山岭间发育成相向的地下溶洞。江水的流动使早期地下溶洞形成系统,藏于山体之间,即今称之为腾龙洞的洞穴。

    清江古河道的演变是地壳的地质变化造成的,结合地貌现状与专家探秘情况分析,大体可按先后时期叙述如下:

    第一期地壳上升,地下溶洞潜水出现最早的出水洞口,位于鮫鱼台村艾子地东面的半山腰,因洞口面北,亦称北洞(近代因清江出水洞口名“黒洞”,后人对应称之为“白洞”)。白洞为清江在腾龙洞地下伏流的早期出水口,与古河床的瑶池高差约在90米,江水飞流直下,至古河道谷底,昔日之壮观,令人遐思。瀑流至深潭形成湖泊,江水经小岩槽仍是一条直流的明河(早期的雪照河)。清江改道流入腾龙洞后,长堰槽依然积水,成为蓄洪调节湖,燕子口经化仙坑至白洞出口的河道成为干河床。

    第二期地质变化,腾龙洞伏流改道由毛家峡洞涌出,先后冲刷出张家峡地面的3座“龙门”,直达观霞峡,转而流至金童峰汇入明河。毛家峡洞与白洞海拔高差近30余米。白洞至毛家峡洞之间长约4.35公里的洞穴逐渐变成旱洞。江水经腾龙洞伏流,长堰槽至燕子口地段乃为季节性的蓄洪长湖。燕子口至化仙坑成为干河床。

    与此同时,小岩槽的江水在南面黄泥坡北麓山下形成了与古河道并行的地下溶洞。随着小岩槽中部天坑水晶洞的形成,与黑洞北面洞口的地下溶洞贯通,成为地下伏流,在江水的冲刷下逐渐形成主流,其出洞口涌水依然与古河道汇合。由于受高岩山麓石壁阻挡,强大的水流演变成旋流,出水口在地下形成大大小小的洞孔。这段伏流取代了水晶洞经小岩槽至黑洞的明河,该段小岩槽古河床裸露成为旱地。地下河东泄的大洞成为主洞口,即今之黒洞口,地下河左岸面北的众多出水洞穴逐渐成为大大小小的干洞,被当今称之为48道望江门。

    第三期地质变化,因毛家峡洞口外巨大的山体塌陷,腾龙洞伏流被迫改道,地下河水由腾龙洞中的三园堂支洞北流,从龙骨洞口涌出,与长堰槽长湖汇合,复为地面明河。腾龙洞中毛家峡洞至三园堂1.33公里洞穴逐渐变成旱洞。江水避开毛家峡,恢复后的明河流向,从燕子口注入化仙坑,流入观彩峡。后又改道注入张家峡的三龙门,绕开化仙坑,直入观彩峡汇入古河道明河。

    第四期地质变化,江水在古河道北岸大茅坡南麓流入大天坑成为伏流,地下潜流约3.25公里,从银河洞口流出,注入古河道明河。绕开了张家峡三龙门和观彩峡,两峡成为裸露地表的干河床,观彩峡深壕积水成湖。

    第五期地质变化,龙骨洞至大天坑洞形成地下伏流,明河改由龙骨洞注入,成为地下伏流至大天坑,燕子口一带成为干河床,长堰槽湖水面缩短至龙骨洞口。

    第六期地质变化,清江经凉风洞伏流,出庙峡流至长堰槽长湖,成为明流的主河道,腾龙洞口至龙骨洞段2.64公里洞穴逐渐干涸,腾龙洞完全丧失通水功能,成为旱洞。

    第七期地质变化,响水洞与龙骨洞地下伏流贯通,响水洞成为消水溶洞(亦称漏斗)。长堰槽庙峡至响水洞段由湖泊变为河道,响水洞至龙骨洞一带成为干河床。

    第八期地质变化,牛鼻子洞与响水洞地下伏流贯通,江水由凉风洞经庙峡入牛鼻子洞,其后,牛鼻子洞与鲇鱼洞贯通,江水流入鲇鱼洞,鲇鱼洞至响水洞段的长堰槽河道完全干涸,成为干河床。

    第九期地质变化,落水洞形成,洞内鸭子塘经窄门与鲇鱼洞贯通,清江完全流入落水洞口(卧龙吞江),成为地下伏流,凉风洞至牛鼻子洞成为洪水的移洪道。

    第十期地质变化,大天坑下游约1公里,出现溶洞与观彩峡湖地下河贯通成为伏流。3.25公里银河洞成为移洪洞穴。深潭南面山麓形成溶洞与水晶洞和观彩峡湖伏流贯通,深潭水位降至与地下伏流仅2至3米的落差,湖面缩小,银河洞至深潭成为移洪道。深潭至水晶洞河床干涸,成为与小岩槽连片的谷地。整个古河道完全失去河流的功能,清江从落水洞至黒洞的地下伏流发育成畅通无阻的地下河,全长约为16.8公里,在古河床偏南的地下流淌。地下河有鸭子塘湖、鲇鱼湖、响水洞口、观彩峡湖、深潭湖,有18个天窗(洞穴)与古河床与伏流相通。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